• 今天是:  

趣味语文丨中国地名与文化心理

发布时间:2022-03-29  来源:
地名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历史内涵。尤其是中国地名,折射出中华民族对自然生灵的崇拜、对乡土山水的依恋、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对自然万物的崇拜

每一方土地都有其独特的环境、气候与物种。有些物种在远古时期或因为繁盛、强大,或因为具有某种生命特性而受到当地人的青睐,烙印在地名里,成为古代自然崇拜的遗留。
河南简称“豫” 《说文》:“豫,象之大者。”范应元注《道德经》曰:“豫,象属。”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丰茂,属亚热带气候,适宜野象生存。河南出土的黄河象化石,殷商妇好墓出土的象牙器、玉象等文物即是明证。
山东简称“鲁” 《说文》:“鲁,钝词也。”《释名》:“鲁,鲁钝也。国多山水,民性朴鲁也。”“鲁”的甲骨文上面是鱼形,下面的“口”像器皿形。
笔者认为,鲁地名鲁,与鲁人好鱼应有关联。这不仅指鲁人爱鱼之鲜美,而且表达了崇鱼心理。鱼寓意“馀”“裕”“多子”。《诗经·小雅·无羊》:“众维鱼矣,实为丰年。”《尔雅·释地》:“鱼丽,言太平、年丰、物多也。”《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子诞生,鲁昭公使人送孔子鲤鱼,以示祝贺,孔子因名之孔鲤,字伯鱼。
另外,沿海先民常认为有神秘力量主宰大海,于是希冀海神禳灾祓难,保护平安。郝文《浅谈明代山东渔民的海神崇拜文化》说:“山东沿海及其岛屿的渔民崇奉鲸鱼为海神,俗称其为‘老人家’。”
湖北简称“鄂” 从训诂学角度分析,笔者认为其与“鳄”有关联。古字“鄂”可与“鳄”通假。“鄂”中的“咢”可解作“鳄”的省文,“阝”表示邑,即城市,二者合起来就是鳄鱼之城的意思。
湖北省博物馆古代瓷器专题展馆展出的2003年鄂州市出土的三国时期文物“青釉鳄鱼”,恰好为以上推论提供了实物支撑。文物标签特别注明:“湖北简称鄂,源于鄂州。鄂州名称的由来,是因为此地自古盛产鳄鱼。”
据说,大约4000年前,扬子鳄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扬子鳄又称中华鼍。李时珍《本草纲目》:“鼍龙,又名鱼,俗名土龙。”宋代苏颂《图经本草》载扬子鳄“今江湖(指长江流域)极多”。以捕鼍为生、以鼍龙为图腾的部落,便以“噩”(后写为“鱷”,今作“鳄”)为部族的名称,后演变为“鄂”。
四川简称“蜀” 《说文》:“蜀,葵中蚕也。”《诗经·豳风·东山》:“蜎蜎者蠋。”蠋就是一种蚕。三星堆出土的突目铜面具等正是古代蜀王蚕丛的神像。有学者认为蚕丛被当地先民奉为蚕神。为何会由蚕形成图腾崇拜?这是因为养蚕可抽茧为丝、取蛹为食,为先民的生活依赖。
考古表明,人工养蚕可追溯至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遍及蜀中地区。蚕被供奉、祭祀,演化为图腾圣物。《吕氏春秋·顺民》:“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
蚕图腾崇拜不仅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发展,而且对当地民众心理发展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福建简称“闽” 此称最早可追溯至《山海经·海内南经》:“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说文》:“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蛇种”即信仰蛇、以蛇为图腾的部族。古代百越的主要分支——闽越族生活在闽江流域,“披发文身,以像鳞虫”,以祈求避免凶禽猛兽的伤害。
蛇形图腾崇拜的习俗有大量文献和考古发掘为佐证:武夷山城村汉城遗址的蛇图瓦当、蛇图铜铎,华安县、诏安县等地发现的蛇形石刻等,充分显示出闽越人对蛇的崇拜与信仰。
另外,东汉的《吴越春秋》《越绝书》等文献亦有关于闽越蛇图腾的记载。清代郁永河《海上纪略》亦载:“凡闽船中,必有一蛇,名曰‘木龙’。”今天闽中、闽东一带的妇女还插戴蛇簪,以示“不忘其祖”。
2013年2月19日《福建日报》刊文《门内供着“小龙”,闽人与蛇的情缘》,其中说:“千百年来,蛇深刻影响着闽人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和精神文化,形成独特的崇蛇文化习俗。”这与“南蛮”之“蛮”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颇有几分相似。
封建时代,中原人将南方少数民族称为“蛮”。“蛮”中的“虫”即长虫,也就是蛇。“蛮”这一称呼形象地表明南越百姓“与蛇共舞”的原始民风。
广西简称“桂” 公元前214年,秦王在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桂林郡和象郡,广西的简称“桂”由此而来。那么,桂林缘何称桂林?
据《山海经·海内南经》载“桂林八树,在番隅东。”晋人郭璞注:“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草木》里明确地说桂林“以桂名”。桂林是因盛产玉桂而成名。
今天,桂林市仍以桂花为市花,以桂花树为市树,足见当地人民对“桂”的钟爱。

对乡土山水的依恋
 
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山水情怀和乡土情结。人们依山傍水而居,安土重迁,常以家乡山水为豪。以山水为地名契合这样的生存思想。
直接以山水之名为地名的,如黑龙江(省)、青海(省)、武夷山(市)、黄山(市)、井冈山(市)等;以山水之地理方位为名的,如岭南、济南、湘西、淮北、淮南、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海南等。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因此,又有许多相关的地名应运而生,并沿用至今,如华(华山)阴、溧(溧水)阳、汾(汾河)阳、衡(衡山)阳、淮(淮河)阳等。

对安宁和平的向往

安宁和平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对于饱经战乱、洪水、饥荒等天灾人祸的华夏先民而言,安宁和平弥足珍贵。这种民族心理凝结在一个个地名里。
我国省、市、区、乡、村等各级行政区划单位,以“安”“宁”“平”三字为名的不胜枚举,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祈求无水灾。如江宁、海宁、宁波、济宁、漳平、淮安等,表现了沿江沿海地区从事捕捞的渔民希冀无洪涝灾害的美好心愿。
二是祈求无边患。如宁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原名宁羌,意为使羌族安定;宁夏,意为使西夏安宁;此外还有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北平、南宁、西宁、西安等,寄寓着民族和睦、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
三是祈求无年馑。如平利、富平、安庆、瑞安、福安、乐平等地名,无不体现着人们对福祉绵延、吉庆富贵的心理期盼。

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世界各地都有许多以领袖人物之名命名的地方,如美国的华盛顿、越南的胡志明市。在中国也有许多类似地名,如禹州(河南省县级市)、炎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神农架、秦皇岛等。
还有许多以民族英雄之名命名的地方,如纪念孙中山的中山市(位于广东省),纪念冀鲁边区司令员、革命烈士黄骅的黄骅市(位于河北省),纪念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谢子长的子长市(位于陕西省),纪念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刘志丹的志丹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纪念抗日英雄赵尚志的尚志市(位于黑龙江省),纪念东北民主抗日联军总司令杨靖宇的靖宇县(位于吉林省白山市),纪念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的左权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等。
这些地名表现了中国人民崇尚英雄的集体心理和共同意志。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的回信中强调:“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以英雄之名为地方之名,正是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复兴力量的有力支点。
综上所述,我国地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不论是取自图腾崇拜、山岳河流,还是为了纪念英雄、追求和平,都表现了人们强烈的地域自豪感以及对哺育生命之大地的敬畏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