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  

读“时评”,学说理

发布时间:2022-03-21  来源:

寒假里,分析研读了某校高三期末作文若干篇,分数为40——45分之间。

分析发现,许多作文得分之所以难以突破更高的坎,还是有一些普遍原因吧。此类中间状态的作文,大多尚未走上“论述说理”的正轨,有许多人还是以旁门左道来应付高考作文,一言以蔽之,考生尚不懂议论的基本规矩。

究其原因,一是我们从初中到高中的议论文教学,大多是读写分离;二是议论文教学偏重于文体知识的教授(灌输),缺乏实践的训练;三是目前教材中的许多议论文未必适合学生的经验与认知,学生即使想“偷艺”,也仰之弥高,学之弥空;四是教师自身也不善于论辩说理,经验缺乏,同时推荐的例文,非官腔十足的社论宏文,即高考满分作文,刻意雕琢的痕迹过重,使许多中间状态的学生邯郸学步,贻误良机。

今从网上搜索,搜刮几篇时评,文字不甚多,道理不甚深,形式方法不甚难,针对论述说理规矩不甚明了的中间生,略作点评,但愿有“万金油”之效。

所谓规矩者,写作的基本常识而已,非应试技巧,也不是写作知识。其大致类似驾驶汽车的基本要领罢了。但是,必须提醒一下。

 

— * *— * * * —— ◆ ◆ ◆ ——* * * — * *— *

 

(1)一句“咱不讹人”融化多少市井冷漠

昨日16时许,在红专路与东明路交叉口,有一辆从东明路左转至红专路的机动车,停在马路中间。车辆左右轮处站了一位手推自行车的老人表情十分痛苦。仔细一看,老人的左脚被压在车轮之下。事故后,私家车上立刻下来两位男士。迅速站至车轮两侧,试图抬起车轮,解救老人。第一次尝试并不成功,但令人感动的是周围过马路的市民,都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手。

  在不少人的潜意识中,机动车在马路上碾压到老人的脚,那可算是创下了“塌天之祸”,就算老人没有受伤,车主也少不了会被讹去一大笔钱。倘若是伤筋动骨,或更会引来无休止的费用纠纷。扶起自行摔倒的老人尚有被讹诈的风险,老人在正常行走的情况下被左转的轿车压住了脚,可想而知轿车车主会承担什么样的后果。但出人意料的是,老人被救出尽管疼痛难忍,但面对车主坚持送医的要求,老人居然婉言谢绝,倒是把轿车上两位小伙子弄的颇过意不去,在多次询问老人无碍后,硬是从兜里掏出200元钱。往老人手里塞,老人却说“我不能收你的钱,弄得跟我讹人哩”。最后,车主强行将200元钱放到老人的车篓,并给老人留下自己的电话,“你回去之后,有啥不舒服的,随时都给我打电话。”

  “咱不讹人”是老人被救出后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么一句朴实的谦让,不仅让一场小小的意外成就了一个温暖的故事,更让人看到人性善良的本质。平心而论,走在街头,除了极个别“为老不尊”者为个人私利乘机讹诈善良之外,相信更多的老人都是像这位陈姓老伯一样,都不是那种“喜欢讹人的人”。而且从整个事故过程中就能看到,被压脚的老人越是说“不讹人”越是谦让,肇事车主越是感觉心中有愧,不但把老人背起来安坐在路牙子上让其休息观察,还一遍遍请求老人到医院治疗。周围群众在看到这一幕之后,也纷纷在感动之余向其伸出援手,演绎了一场温馨的街头剧。【就事说理,点明“谦让”,敲定关键。】

  其实,在国人的传统意识中,向来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越是谦让越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理解,反过来,越是得理不让人、越是“斤斤计较”,对方也会“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由“谦让”而引申出“敬”,升格为道理!】不难想象,如果陈姓老伯是那种“喜欢讹人的人”,他完全可以此为由倒地不起,甚至向车主狮子大开口要求赔偿,这样的做的结果不但会遭来周围人的嗤之以鼻,车主小伙也不可能会诚心实意嘘长问短,溜之唯恐不及,更不会主动给老人留下电话号码。老人的宽厚善良不但赢得了车主的真诚敬重和周围人的感动赞誉,在一瞬间融化了市井冷漠。试想,如果每一位老人对待年轻人都能像相互理解彼此的“不容易”,社会何以不四季春暖。【如何使说理环环相扣?!】

“咱不讹人”并不需要太高的精神境界,他本就是人性最基本的善良,【由“敬”而再至“善良”!】只是由于经济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熏染,人们都把这种最基本的善良本质包裹起来,转而以戒备之心提防周围,导致原本正常的彼此信任反成了奢望。陈老伯一句“咱不讹人”不但瞬间“激活”了人性原本的朴实善良,更给我们很多人的一个温馨提醒:当你主动谦恭真诚,社会无处不是“六尺巷”。

【推荐理由】

1.议论文中如何“叙事”?时评多须因事见理,事件是评的前提,故须对事件进行简明、扼要、客观的介绍,此之谓议论文中的“叙事(陈述)”。

2.叙事尤其要善于“定向”。即叙述时应有意识地向自己立论的方面倾斜,而不必完全呈现,盲目求全。本文一、二两段在介绍中即有意向“谦让”处引导靠拢。

3.关键信息,点到为止。本文前两段叙述近500字,还可再压缩;前三段字数达720多字,可能合并概括为300字左右为宜。其一,控制事件现象的渲染。许多学生举例时若涉及负面信息或熟知现象,则往往不遗余力地详细介绍,或大加鞭挞,类似诅咒宣泄,徒费笔墨,却并未阐明些许道理(不排除凑字数的嫌疑)。其二,学会把握具体事例的呈现尺度,向要害处剖析。前三段中,宜以第三段为主。

4.如何安排基本的说理结构?注意五个段的论述次序,前两段以叙述为主,后续由叙到议,由浅入深,逐次展开。

 

— * *— * * * —— ◆ ◆ ◆ ——* * * — * *— *

 

(2)“榜样”是用来超越的

临近毕业季,中央美术学院又开始了毕业展。观展过程中,有人惊叹作品新奇,也有行家不客气地点评:看似新鲜,但不少作品处处留下模仿的痕迹。

其实,在艺术史上,创作之初的模仿与参照,不可避免。领路人身后,总是会聚集一批跟跑者。学书法,绕不开颜柳欧赵,所谓“法帖”就是这个领域的入场券。名家名作开风气之先,却也是千锤百炼积累而成。巨擘如吴昌硕,终其一生都潜心临写《石鼓文》;欧洲印象派画家缔造“光影革命”前,几乎都是古典艺术大家的信徒。

不仅是艺术领域。有人一针见血地分析,社交网站“脸书”借鉴了领英(LinkedIn)、Friendster等先驱;而苹果的用户界面,也源自乔布斯在施乐帕克研究中心看到的理念技术。很多时候,模仿不失为一条通往创新的捷径。自行车比赛中,“冲刺手”为了减少空气阻力,大部分时间会骑在“破风手”后面。如果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把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那么模仿创造出新的价值、新的市场甚至新的生产方式,也不失为一条创新的捷径。【肯定该肯定的!】

然而,伟大的创新者绝不会止步于模仿。齐白石57岁开始“衰年变法”,走出对前人的模仿,删繁就简“画吾自画”,从“形似”走向“不似之似”。星巴克创始人舒尔茨试图在美国再现意大利咖啡店,然而站着喝咖啡等方式却水土不服,最终以意式风格融合美式休闲,完成了超越之路。如果“一直在模仿,从来不创新”,让创新的精神在追随中消磨,就只会如齐白石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从0到1很难,从1到2也不容易。要超越榜样,找到创新的突破点,非得有自我否定的勇气、敢于质疑的精神才行。河北科技大学青年教师韩春雨,因发现更简洁的基因编辑技术而成为“网红”。过去几年,世界生物学界一直以Cas9基因编辑技术为主流,“从众的心理使得融入这种氛围的科学家都在想自己应该如何参与,生怕自己被这个科学大潮所落下”。韩春雨也曾是这一技术的跟随者,但几次失败经历让他挣脱出来,终于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说到底,所有具有革命性的突破,都源于自我创新基因的再编辑,走在前面的榜样不仅是队伍的标兵,更应该成为发力超越的对象【个别的事例,如何能揭示出普遍道理。】

近日,德国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平均每100万人的专利数为501项,排名全球第十,“正要从‘模仿大国’转型为‘创新大国’”。现实中,华为2015年向苹果公司收取专利费的消息,可成为这一判断的注脚。去年美国一个权威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创新型公司评选中,中国的大疆创新也紧随谷歌、特斯拉,排名第三。“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不去投机取巧,只是踏实做事”,尊重对手、借鉴对手,最终超越对手,突破榜样的桎梏、找到自己的蓝海,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创新专注力”。

有人说,人类所有的发明,不过是对自然的模仿,如车轮之于圆木。然而,正是在模仿过程中的灵光一闪,让人类文明步步前行。“太阳底下无新事”“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两句俗语,或许正揭示着创新的秘密:超越最伟大的对手,才有最伟大的创新

【推荐理由】

1.议论文中举例论证,如何丰厚而不嫌堆砌?本文事例涉及艺术、科技、网络、营销、体育诸多方面,面广量大,给人以启迪;但若是考场作文,又当如何精简?

2.每一段的事例有何不同?详略兼有,繁简适度。学生作文中往往反例居多,正例太少;批评否定的说法居多,正面阐释剖析嫌少。显得文章虚浮毛躁。

3.如何将实例与分析说理相结合。注意看三、四、五段。

 

— * *— * * * —— ◆ ◆ ◆ ——* * * — * *— *

 

(3)成长是与自我的搏斗

用软件合成“我的小学生证件照”,在朋友圈晒出“自制高考准考证”,穿校服戴红领巾过“六一”……不要认为这都仅仅是“怀旧”。社会调查显示,“不想长大”如今已成为一些年轻人真实的心态。“不愿工作”“打扮装嫩”“不愿结婚”“不愿生子”,被选为不想长大的四大表现。【集中、概括!】这样的现象,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以设问呼应标题!】

成长有两个维度,一个横向的时间轴,一个纵向的心理轴。时间流逝、年龄增加,这是最自然不过的长大,却并不必然会带来心理的成熟【借否定向重心靠拢!】有人以3个标准定义成熟:经济上独立、自己做决定、对行为负责。这意味着【警醒语!启下。】成熟需要克服精神的惰性,参与更大的竞争,也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许正因此,在上述调查中,才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把不想长大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竞争太激烈”。

有心理学家提出,现代社会中,人在20岁出头时会经历一个“成人初显期”。这一阶段的年轻人,生活充满可能性也充满不确定性,他们在关注自我时注视世界,在否定自我中追逐未来,总是感觉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感情,因而进入一种“青春已过,成熟未满”的过渡状态。说到底【提示语!】这样的不想长大,只是还没有发现自己

不过,“成人初显期”终究还是要走出去的。背过身去延宕成长,将“怀旧”“装嫩”转化为心理按摩,只会徒增焦虑,更可能错失成长的机遇。/有人说,逃避与其说是一种防卫,不如说是一种溃败,它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有时也是一种心理障碍/越过这个障碍,方能成为一个心灵层次丰富、心智成熟饱满的人。/如果走不出心理“舒适区”,就会失去向上伸展的动力,陷入个人发展的沼泽。【不足200字,四个层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不想长大,对个人而言是一种自由选择,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多了,则可能让社会失去活力。陈独秀曾在《敬告青年》中批评,“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因此断言,“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阴影和光明都是人生的财富,挫折和困苦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成长,不仅要学会转身和撤退,更应当学会直接面对和攻坚向前。唯其如此,才能在个人的奋斗中,推动时代和社会的前行。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毛泽东17岁离家时,改写了一首诗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尽在其中。青年马克思在临近毕业、考虑自己前途时,写下著名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他一生忠实于少年时代的誓言,“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即使在没有钱买面包的时候,也从未放弃。的确,没有经历过,哪有资格抱怨;没有积累够,更无理由装睡【释例,扣题!】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逃避成长固然可能得到一时的安稳与平静,却也意味着失去了更多生命的精彩。以“向前走”的坚定对抗“向下滑”的逃避,以“不惜于”的勇毅克服“不敢于”的懦弱,就算再平凡的路,也能走出非凡的光彩。

【推荐理由】

议论说理如何“自圆其说”?

“自圆其说”其实是针对议论文中观点与思路保持一致而言。

议论文说理大多包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学生作文常见问题有:

1.缺乏明确的观点,往往通篇只有一个泛泛的话题,不知所云。

2.涉及对立性问题或思辨性较强的问题,在分析说理时往往“左右各打五十大板”,且立场不定,态度暧昧。

3.分析说理不集中,无法紧扣自己的观点阐释,而是东拉西扯,旁逸斜出,乃至自相矛盾。

故作文起笔,当有明确是非态度,须使阅卷教师“秒懂”你的看法和立场;本文标题即观点,对行文阐释具有很好的统摄作用。本文构思紧凑,表述清晰,合理利用关键句,把自己的分论点与态度点明,逐段推进,引起读者注意。

 

— * *— * * * —— ◆ ◆ ◆ ——* * * — * *— *

 

(4)受得委屈 可养格局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去年这封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在不少人心中泛起涟漪。身边不时有年轻人,甚至刚刚工作不久,也贸然来个“华丽转身”——辞职走人。然而【快转,扣题!】当我们拿起现实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那些具体的“离去”,就会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因受不了一时的小委屈,理想与情怀只是被作为逃避的华美掩饰罢了

的确,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委屈,有的人选择的不是面对,而是逃避。问题是,世上还有不受一丁点委屈的人生吗?还有一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吗?设若每受委屈而躲避,则人生将无处可逃。在一定意义上说,受不得委屈,也就难有“诗和远方”

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纠缠。在文学写作中有一种说法叫“古老的敌意”,意指作家如果一生境遇太顺,沉湎于安逸生活,那么,他将很难创作出真正传世的伟大作品。正如写就《红楼梦》的曹雪芹,陷于困顿沦落之间,依然坚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贡献出这样一部皇皇巨著。可以说,正是生前“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莫大困境和委屈,最终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身后之名。【诗人憎命达。】

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但日常生活从来就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它所能提供的委屈品目繁杂、款式众多:比如努力被否定,辛苦得不到认可,隐忍之后换不来理解,一片真心不被接纳,默默付出没有成果……并且生活对之一律解释欠奉。在一定意义上说,面对委屈,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有的人容得下委屈而成其大,盖因其胸怀襟度得以被委屈撑大;有的人受不得委屈而处其微,实因格局不够而被委屈撑破。

作家海明威写道:“一个人生来并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人生在世,确然需要这么一点精气神。面对委屈、挫折、困境,不是选择逃避,而是以勇敢与微笑去面对;不是选择认命与沉沦,而是不屈沉着以进取。换言之,既然委屈是人生旅途上如影随形的种种难关,唯有认认真真去过好每一关,我们才能脱胎换骨,不断抵达自由的境界。相反在生活的此处过不了这一关,就别想在生活的别处能过好这一关

一定程度上,面对委屈的姿态,就是一个人行走世界的基本步态;对委屈的消化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看世界”的襟度。一百多年前,曾国藩求学衡阳,同舍一名杨姓同窗,家中有权有势,读书时就对他百般刁难。曾中举后,他更是大发雷霆,责难曾的书案抢了他的好风水。当大家纷纷为曾不平时,曾却劝解众人,不要为这点小事再与之争论。可以说,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

作家史铁生曾言:“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正是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呼唤着我们用人性的完美去铸就彼岸的殿堂。世界有多大,看你受得住多少委屈;人生有多精彩,看你有多大格局

【推荐理由】

说理阐释过程中,如何客观公允地表达?

既要避免把话说绝,给人以咄咄逼人之势,危言耸听之感,又要避免自相矛盾,把自己逼到死胡同里。本文值得一读,尤其注意一些限制性短语和关联词语的作用。